现在的时间是
中华民族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在书画界中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他们以浓厚的民族色彩“线”,描画出许多优秀作品。这些神来之笔精妙绝伦的绘画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遗产,为我们学习继承、发扬民族书画艺术起到了指导与推动作用。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中国绘画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墨在宣纸上绘制而成的。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以划线为主,最讲究的就是用笔,既以多变笔峰描绘出不同的线条来刻画形象。“线”在中国画里一直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学习了解中国绘画,探究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就要从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基础“线”开始研究。因此,必须要了解“线”的演变与发展,通过对中国绘画“线”的了解更会感受到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奥与神秘,这种深奥与神秘,只有学习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亲身实践后,才能体会到“线”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的这些日子里,孙恩同教授指导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绘画史、画论,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国绘画首先要学用笔,研究用笔的方法,既笔墨在宣纸上运行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多变线条。我写的这篇文章是学习画史的心得,是对“线”在中国绘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与理解。“线”最初从单一的刻画发展到复杂多变的描写造型,塑造出完美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之间,经过了上下几千年的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才把线描推上了一个高度,使以“线”造型绘制出的艺术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回顾中国绘画的用笔造“线”历史,从远古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开始,他们是把“线”作为一种记录渔猎生活符号刻画在洞穴岩壁上的,到了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以直线、曲线组成了方圆形结合陶器的形体描绘在上面,如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上面的方格纹、弧线纹、螺旋纹、锯齿纹、波浪纹、人面形纹、鱼形纹等,其线描技法处于一种稚拙阶段,对于绘画中的“线”没有什么约束,也没有什么风格,是作者在陶器上用粗犷而自由的“线”随兴而作,以达到美化装饰物品的效果。除此之外,作品中也出现了用“线”描画的人舞蹈纹饰的图案。这些有意趣的作品,说明当时作者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去表现画面,如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陶器上的人舞纹饰,辽宁省牛河县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等。这些彩陶上的纹饰都是以“线”画图的雏形,是中国绘画最早的原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线”做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得到了发展,我们的祖先用“线”画出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既是表达语言的工具又是一幅幅图画。殷周时期,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炼造了青铜器,又在上面描绘了龙、象、鹤、虎、豹等动物图形,这些图形生动自然,显示出古代这个时期的线描艺术的水平和基本造型能力的提高。从出土大量的青铜器装饰纹饰上看,这个时期的用“线”已趋于工细严谨,在用“线”上已逐渐脱离了附属于装饰性的刻画而进入到有创作意思的阶段。可以说这个时期,已把“线”的应用提高了一步,应是我们祖先绘画的初级阶段,也是我们祖先以“线”造型的先声。
春秋秦汉时期的绘画,由于建筑业的兴起及陶器、木器、纺织、漆器、玉器等工艺的发展,使“线”的应用更为广泛。人们除了用熟练的“线”在器物上描绘日月星辰、飞鸟、蟾蜍、玉兔、飞龙等各种动物外,还在庙堂的粉壁上画车马、狩猎、乐舞、战斗等内容丰富的壁画,这些用写实手法表现的生活与自然纹饰和壁画,证明了当时以“线”造型的提高。汉代的绘画继承了春秋秦朝的绘画传统,在“线”的表现形式上迅速发展,出现了精细的壁画、帛画、木板画、漆画、石刻、画像石、画像砖等多种形式的绘画,这些绘画在“线”的运用上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线”的功能扩大了,那些劲挺、流畅有变化的“线”较好的刻画出物象的质感和人物的表情及动态。从目前出土的这个时期的文物看,作品不论是木简画,还是壁面,不论是铜器纹饰、玉器纹饰,还是帛画、石刻,作者在用“线”上都显露出质朴、稚拙和庄重与成熟。如《人物龙风帛画》描绘了一妇女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对头向画面上方龙凤祷告,用线慢而拘谨,线条粗细均匀而朴拙,造型比例准确,形态端庄,可以看出作者对形象的把握已有相当水平。
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兴起,外来佛教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绘画已改过去单一形式的表现方法,明显地有了多风格上的追求,在用“线”上出现了形式上的多样化,画家们把书法中的用笔结合到绘画中,并吸收融合了外来艺术,使绘画得到了迅速提高。晋朝顾恺之是当时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在用笔上以“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的“线”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如《女史箴图》以较准确的“线”表现出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画中舍身挡熊的使女,傲然不惧,对镜梳妆的姬妾,娇柔矜持,较好地刻画出贵族女子的典型姿态。南齐画家谢赫在他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理论,把用笔画线的力度看作字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突出了“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也奠定了中国绘画以线为基本画法的风貌。
隋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艺术的繁荣,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展子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他所创作的《游春图》,青山耸峙,江天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人物、寺庙点缀在其间,画面中用细劲流畅,顿挫、转折的“线”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出无限的空间,使人感到宽阔壮丽的山河盎然生机。他的用“线”在表现生活、自然上显得更成熟,技法上更多样,作者用丰富变化的“线”精心描绘刻画物象的本质和各种形态与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说明,一,突破了东晋南北朝在用线上的柔劲连绵风格,发展为讲究轻重顿挫、急缓自由,转折不滞的“线”,他所表现出来的物象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二,善于用“线”做对比,如方折线与圆转线的对比,刚劲凝练的线与飘逸飞扬的线对比,疏旷的线与繁密的线对比等,使物象在整体中强调了局部上的差异,所具有的个体形象更有独特性。这个时期不但强调了用笔描线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追求流动、转折,有变化,有节奏和用“线”去表现物象的外在美,通过这种不同变化线描的外在美反映出物象的内涵与深度。画家彦悰在《后画录》中评他的画时说:“描法甚细。”“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也。”“动笔形似,画外有情”。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画家的用笔绘“线”的精道与成熟。
唐朝由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上的安定,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空前兴旺局面,绘画也得到发展。尤其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开始设置了翰林院,把那些在诗、书、画方面有成就的人才集中起来封为待诏,根据贡献大小、水平高低,授以各种宫职,这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线上创立了不少的技法,对形象的塑造,不仅停留在一般的刻画描绘上,而是用丰富变化的“线”精心绘制物象。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对汉武帝、魏文帝画得貌宇堂堂威武英明,面对陈后主、隋炀帝竟画得萎靡不振。又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描写的是释迦摩尼降生为净饭王送王子的故事,构图包括前后两段,前段描画天王送子后的情景,后段表现净饭王迎来王子的场面。全图没有背景重点刻画人物与神兽的组合,画面以线描为主,使用中峰行笔,用转折、顿挫笔法,把劲健圆转富于动感的“线”,用疏密、虚实、粗细对比的处理方法组合到一起,使人物与神兽的神情呼应顾盼和衣纹飘带萦绕迂回的动态之间相互关系,有了一种内在统一,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苏轼评他的画“如灯取影,道来顺往,旁具则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个时期画家们用“线”的精深与成熟,无疑对后来宋元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与推动作用。
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上,宋元绘画在隋唐五代十国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风格日趋多样化,技法更加完备成熟,这个时期宫廷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院,面对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及画家们所创立的各种画风流派,在用“线”上使用了各种方法与技巧,使线描更丰富,绘画更精彩,对后来的绘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中国画史上出现了用“线”塑造形象的全盛时期,尤其是画家们对当时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热情和追求,使绘画出现了绚丽多彩、蓬勃发展的时代。如,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用精细疏密而生动的线形象地描绘了汴梁城盛况。那水深流急的汴梁河横贯东西,大小船只往来如梭,两岸房屋鳞次栉比,各行各业的商店摊贩形成的闹市上,人流拥挤,三百六十行色色俱全,生动真实而又具体。元朝王蒙《青卞隐居图》,通过点线多种表现方法的处理,山崖间流动的飞瀑,山脚下潺潺流水,曲折隐现的山径和山顶上茂密苍郁的树木,活灵活现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都以证明宋元的绘画在追求以线塑造形象,通过线刻画物象的内涵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发展达到了高潮。由于明代:唐寅、文征明、董其昌、沈周等。尤其是清代“八大”、“石涛”及“扬州八怪”的出现,对中国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时期中国画线描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用“线”造型,更加成熟,把书法用笔与画的技法融为一体,以写的方法表现线,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使线条达到完美境地。明朝画家汪珂在《珊瑚网》中,把具体的描绘人物不同质地的衣纹变化总结出十八描画线法。清画家王概在《介子园画传》中,根据历代画家对山石的表现方法,把山水画中用“线”总结为二十六种皴法和十八种点法。这些线描与皴擦,其墨线有方、有圆、有健、有秀,有凝重、有厚拙、有俊俏、有粗犷、有古朴、有细润、有苍劲,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疾徐等笔墨技巧,结合墨的浓、谈、干、湿丰富变化,用可疏、可密,参差对比,呼应断连,使这些线描与皴擦更丰富有力感和情感美,更加有生命力。明沈周《庐山高图》,整幅作品中所表现的树木山石均用中锋短线连接而成,线条弯曲向上,有粗有细,有长有短,锋锋相接,笔笔相连,用线营造出独立的空间与结构,使作品中的主锋盘接而上,产生“线”的动律感,使人观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清代画家石涛《游华阳山图》,该画突破了传统构图方法,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远山近景之间留有若隐若现的白云,使画面产生意境。画面中用笔洗练,线条简约,气韵典雅而不失灵性美,线条柔润而端庄,清丽飘柔而不乏变化之神韵,主与次、繁与简、浓与淡、勾勒与泼墨、皴与擦、沉着与飞舞,笔痕墨迹点画顿挫离折起伏断连皆别于常格。清代画家郑板桥《竹石图》更为典型的是把画当作书法写,把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法巧妙地融合,充分发挥了以”线”造型气韵生动,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他高人一筹的艺术造诣。清代画家蒋士铨赞:“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画面中的竹子与太湖石都是用“线”组成,行笔道健、圆劲,线条刚劲有力,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气概。线条的丰富变化,是“线”美的主要因素,他们把握了线条的节奏感与线条的对比呼应,并智慧的利用肥瘦粗细浓淡的线条变化,去勾勒物象的外形,用奇妙的皴去塑造物象的整体,才形成了他们别具一格、独具风骚的绘画风格,成为画坛上的佼佼者和创新派。
千百年来,历代画家都是运用这种既简单而又富有千变万化的线描去表现生活,表现物象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他们各自的追求与思想,用他们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风格,为中国画的创造与发展,增光添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画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画家们大胆地吸收其它艺术长处,发扬传统,结合中西,融汇贯通,尤其是在我国近代和现代绘画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卓越贡献的画家,如:任伯年、吴昌硕、陈半丁、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河染、傅抱石、张大千等,他们是中国画的传统继承者,又是中国画的创新派,他们在线描的运用上开创了近、现代之风貌,并使这一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魂宝发扬光大,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以线为基础的中国绘画,将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将会永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
1985年6月写于沈阳鲁迅美院
1987年发表于艺术论坛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