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中国山水画皴法谈(五)

发布时间: 2023-07-18

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钱松喦也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个案。他绘画习惯于中锋行笔,作画时笔姿多变化,直竖、横卧、逆回、拉拖等并用,但整体画面行笔速度缓慢稳重,在其中晚年阶段,他的画面多以“颤笔”写出沉涩雄浑、遒劲古拙的线条。在墨法方面,注重破墨、焦墨、积墨诸法并用,层层叠加,混沌而分明但中晚年以后他的皴法用的较少,多用方折顿笔,使画面透出一种劲健的美感。钱松喦的国画用笔以独具特色的“金错刀”扬名。从他的绘画历程来看,钱松嵒绘画史也是一部从清末到现代国画发展的微缩总结史。

从二十世纪30年代后期,赵望云开始崭露头角。在画坛,他与石鲁、何海霞合称“长安三杰”。赵望云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深化了西北人文风土人情之美,进而复归艺术本体。传统山水以写景为主,画中人物通常只是景色的点缀,而赵望云站在山里人的角度来创作山水画,提出:“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并不在笔墨自身,而是画者的情感体验及绘画意趣”。然而,从他的自身经历来看,赵望云是一名艺术素养成熟的画家,不缺传统功力。在他的画面中,他经常使用淡墨叠加的表现手法:以淡墨侧锋入笔,墨色逐渐向下排列,趁淡墨未干,笔笔相连,以此产生墨色逐渐变化的效果。近观有笔墨层次之分,远看则展示出草地山坡松软茂盛的生活感。他还善于在水墨形成的色块上以没骨画法推进。在大面积的山体墨色上,他用墨点或墨线进行皴擦,以此塑造山体的视觉肌理。如1965年创作的《山林春耕》,以饱含水分的赭石色画出山间田地,再用枯墨斜向皴擦,形成田堑的质感效果。在画林木时,他利用复杂多变的层次性用笔,以积、破墨方法,丰富山林的虚实变化。他的画,生活意味明显,对西北稚拙朴实的风情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呈现。应该强调的是,他笔墨意趣中蕴蓄的是泥土的芬芳,而非唐宋时期那种“大山堂堂”的伟岸,亦或元代文人的那种荒寒与萧疏。

国画能够吸引人,不仅在于墨法,还在于笔法,这是绘画的基础。何海霞常说:“不同程度的笔墨用法表现在绘画上面就会有不同的语言效果。 他认为中国画的笔墨的技巧主要还是在挥毫之间把存在的意象展现在纸上的过程。何海霞生于北京,长在西北。但在陕西30年的时光也是他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锤炼让他重新认识和学习了国画的美学规范。他深入山川,深入生活,从而逐渐地脱离了早期张大千的影响,与老师逐渐拉开了距离。《密林深处》,题记为“何海霞太白归来写”。画面中大河在密林边流过,有一山人撑着竹筏自画面左侧缓缓而出。密林深处,几个农民背着农具正在通过。这是一个生活细节,生动有趣,成为画中视觉关注点。在河中,一排排砍伐整齐的圆木顺河而下,大小渐变,圆木皆以双钩法细心勾出,林中残桩断木也丛丛点点,虚虚实实,依稀可见,进一步丰富了密林平远深广之境。林木实际上只画了七颗,但通过匠心处理,却有疏密错落、大小不等之变,形成了繁茂的密林的感觉。这些场景看似极其普通,但是通过左疏右密的构图和密林中星星点点的留白刻画,又有了结构丰富之感,可以令人细细品味,足见其观察生活之细,处理手法之精,传承古法之妙,又不失出新之功。总之,若无学习传统的感悟过程,即使常年采风写生也不会有此感悟。而何海霞山水所展现出来的穿插分布,既有条理,又有变化,既有法度,又显新意。

作为二十世纪中期成长起来的国画家,王盛烈可以说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王盛烈以人物画《八女投江》成名,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方法,加入了结构和光影的因素,线条厚重,有很强的雕塑感,但是整体画面并未脱离中国画的写意特质,创造了一种既非泼墨写意,又非工笔重彩的偏重写实的水墨画。王盛烈也创作了不少山水题材的国画。在他的山水和人物画中,观者常常可以看到不同对象,相同的皴法,这也是逐渐被现当代画家广泛使用的“衣纹山石皴法”。以这样的手法进行联系,画家最喜欢把伟大的人物事件和巍然不动的山峦作为统一,以此引起那些熟悉身边人物、山水的人们的记忆。与王盛烈同一时期的山水画家孙恩同,也是一位遵循现实主义精神的画家,他把中国北方黑土人生的艺术提升到了至高地位。孙恩同对长白山神圣的皈依式的情结构筑了他奇妙的山水画世界。他把自己的绘画经验编著成《中国山水画教程》,以供后来人学习。在这部书中,他较为详细地提出了他山水画创作的十六字诀:“勾、皴、染、点、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轻、重、疾、徐”。此外,笔者作为一位当代国画家,也从大量的临习、阅读和写生中,总结了古人和近现代画法的一些体会,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山水画“线中求面”、“线面结合”的新画法,提出了拖、提、扫、擦、染、”六字法,使画面达到了一种内涵丰富、浑厚博深的大山水画风,在画坛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画开始普遍描绘现实生活,涌现了一批卓有成绩的国画家。如,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高剑父、蒋兆和、吴湖帆、陈半丁、陆俨少、李苦禅、吴作人、谢稚柳、张仃、关山月、石鲁、黄君璧、王雪涛、朱屹瞻、程十发、黄秋园、黎雄才等等。即便山水花鸟画,也开始贴近现实社会内容,强调生活化、思想性与教育意义的并重。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众多的中国画画家逐渐总结历史经验,重新思考绘画与现实的关系,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画家的作品,虽然和当代思潮、审美理想有着或多或少的距离,但他们表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现代人的情感心理。怎样看待笔墨技法、怎样看待各种新国画、西方绘画如何借鉴等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但从总的看,坚持创新探索的观点被大多数书画家所认可,而坚持传统道路,在创新的同时打好传统基础,是一个国画家对当代艺术实践应作出的有理论深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