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六法论

发布时间: 2023-07-19

中国画灵活而又千变万化的笔墨、线条甚具表现力,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语言,表述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及传承。与其它的中国画科甚至人文学科一样,中国山水画所展现出来的作品与绘画者有着紧密的情感、志趣、意愿互动关系,及至成为人与人之间文化认同的“催化剂”。山水画对技法、艺术敏感度甚至人文功底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多少技法,有多么熟练,他要求的是高技术、高敏感度等等,最终要能唤起绘画者对自身和社会的察觉,提升认知和扩展想象力。纵观历代山水画,具生命动感的线、皴、擦、点、染、泼等墨法,构造了一个宏大且不失细致的自然世界。由画家的内心驱使画笔,展现回应出画者内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观赏者在摄于山水画的大千世界时能深有感悟,也让山水画成为一种传达信仰的无声语言。

笔者作为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超过50年的艺术工作者,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变革,使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语言和创新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地被大家认和喜爱,也不断有人探讨或求教一些经验。刘氏“山水画六字法“是笔者几十年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总结,坚持把注意力放在绘画的表现方面,尽可能使绘画语言在保持中国传统水墨精神的同时力求再创新。

“拖”之法

不论山脊或水纹,有时都需要画长线条来展现其结构变化,所以如果长线条画不好,虽然设想很饱满,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长线条画得好,一定要有平时的训练和思考。刘氏“拖”法少用中锋,多用侧锋横躺笔尖、笔腹接近拉平,犹如平卧,行笔圆浑流动,切忌扁细枯薄。之所以少用中锋,就是尽量避免笔杆垂挺、缺少变化。运笔时,通过手腕带动笔尖及笔腹的转动,来达到富有变化的长线条效果。“拖”法,也分为左拖和右拖。

笔中蘸水适中,笔根含淡墨,渐向笔头转至浓墨。左侧侧锋拖笔时,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紧执笔杆,其余二指辅助,做到“指实掌虚”,如书法中握笔的“拔镫法”。向左侧拖笔时,手腕向内侧翻转,尤其向下拖笔时,可以让行笔产生自己设想的变化,只是指头要伸直一些,又不要抓得太紧,笔锋同样要尽量藏在墨痕中,这样可达到通圆的效果。笔管倒向毛笔要行进的方向,然后拉笔而动,笔锋顺力而行,一般执笔通常靠手腕拖动带动拇指与食指行进,如让线条产生变化,则在行笔时以拇指、食指及中指微微拨动笔杆,小指上托无名指,起到稳定线条的辅助作用,手心肌肉一定要放松,尽量放空,这样行笔运线则可运用自如。随着“拖”的行笔,无名指和中指均可出力,无名指紧贴笔杆,用力将中指内勾的笔杆挡住。此动作也称‘揭’,有挡住且用力往外推的意思。中指与无名指,一‘勾’一‘揭’,就像两军对阵,其中的力道自然蓬勃而发。左侧拖笔也可以称为是卧笔的一种,在特定的形状及结构处使用,可以取得用笔变化的效果,但切忌通幅皆拖,逢线必拖,避免用线少变化的弊病。

“拖”笔之法在下笔时不宜过快,运笔要略有轻重和转折启承而不宜僵直。画至笔中水墨渐少甚至微露飞白,行至线尾,笔势由侧拖逐渐提起,转向中锋勾皴。运笔也由重至轻。笔中水墨减少时,运笔、提笔就越慢越稳健。用拖笔,其中关键在于笔的转动,即一画过去,笔毫在墨痕中间 ,但转了笔的位置,笔锋就偏散,必须换笔,让笔锋仍回到墨痕中来,但也不排斥偏锋的运用,顺笔逆笔,笔尖笔腹笔根,都要用上,以达到变化多端的境地。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勾得住。画一根线条,要用臂部力量送到底,送的时候中指或下按或上挑,同时臂肘向里拖,手腕随着所画物体的结构顺势而为,此时指部发力才会摇曳生姿,避免干瘪平涩。这样线画的才有内容,有了内容,就能透于纸中。如大家时常听到说:某人笔头深,某人笔头浅“,这不是线条画粗壮了就深厚,线条细小就浅薄,要知道一条见功夫的线,即使是细如发丝,它还是有膨胀力的。笔头浅的表现为,即使画一根粗线条,它还是赢弱无力。笔头的深浅,要看线条里有没有内容,笔头能留能放,笔力也就大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长线条有直线和折(波浪)线等等,刘氏“拖”笔法常常侧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还要臂部发力,“拖”时,手腕尽量不要附在画面上,应正中端祥,沉住气,目光盯住笔路的方向,执笔要在中路偏下一点,笔杆斜拖,徐徐且稍带顿挫划过,这样“拖”笔都能出于笔力,且能将线拉得长,虽到末梢而气不竭。有些书画爱好者的线不连贯,大多是不知道这个方法的缘故。在山水画技法上,这也是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的方面。

右侧拖笔与左侧运笔方法近似。右侧“拖”笔是把手掌面向上翻起,这种方式很像一个人仰面躺卧的感觉,因此也可称为卧笔。行笔时要做到“卧得下,转得动”。有些人拖惯了,只会拖,不敢有其他动作,这样不好。所以拖笔、转动,必须穿插互用,因势而行,以达到运转自然,圆浑无碍,才是卧笔行笔法的佳制。

归纳来讲,笔是柔物,但下笔要如刀锋,拖笔的边缘要有硬度;同时也要体现柔展或有飞白,这也是刘氏“拖”法力求的效果,也是其独特之处与所强调的方面。黄宾虹以“积线成山”的方法来塑造山体,现在看来还是有其限制性,他的线追求“散”“乱”的韵味,因此在展现大画方面并不十分合适,也很少可以看到他的大画,而刘氏的拖线法在表现气势壮阔的大画方面更进一步探讨了这方面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