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提”之法
国画山水的创作跟其他绘画的创作不一样:山水之妙,乃为皴擦勾勒之妙。无石则无山,无山则体现不出国画山水之法。清代方熏提出“迭石分山”,并谓之,“皴擦钩勒则一石一山可以势定”。在山水画中,以山石为基础,可以较好地控制画面气氛,谓之“树石为实,云水为虚”,石在山水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山石是山水画最基本的内容,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绘画,要经过勾、皴、擦、点、染等几个基本步骤,其中刘氏山水画法增加了“提”的笔法,可以使画面相对容易地控制虚实轻重的效果。
“提”是刘式山水画中运笔起落的功作,也是最有特点和创新的运笔方式之一。“提”笔法在以往山水画创作中运用较少,论述文章更为少见。大体说来就是,在用笔过程中,以略散的干笔向上提,使笔略触纸面或略微抬起但又不离开纸面。提是将笔向上抬升的动作,其目的是为了使笔毫铺开,增加山石的质感和厚重感。通常来说,“提”法有左右之分。
在实际作画中,先以中锋或侧锋画出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山石的线条可依石的结构特征顺势运用。勾画山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尽量不要太过繁杂,可由两三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数笔以上勾成,勾石的线条不能太僵化单一,需有笔锋转变,也就是曲折、欹正的变化。当山石勾勒形状以后,“提”法开始介入,分露锋起笔和藏锋起笔。“提”法通常会使用稍干的墨色。在实践中,露锋起笔会使画面墨稿显得爽利;藏锋起笔则使画面显得结实有力,能较好地表现出物体结构。刘式“提”法会根据物象结构、质感区别采用。
在山石的左侧落笔时,“提”法的运用要按照山石轮廓或结构线的地方行笔。笔要先“按”而后“提”,按是手和腕的下沉,实际上并没有过重体现在纸张上的接触,做到用笔趋势力度上的压迫感,正所谓“欲提先按”。“按”是笔力下顿;“提”是实体墨色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法不乱。画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重点放在“提”字上,这样画面始能避免堕、飘的毛病。
接下来才是在山石结构处,通过“提”的笔法来完成。运笔当中,提与按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借力。“提”法运用时,应做到“落笔重,提笔轻”,行笔“由里向外”提拉。类似的还有画树丛、草木的“挫锋”,也可使用反向逆笔、借力行笔的动作。大家都知道陆俨少的山水画以逆笔见长,但与刘氏山水画法中的“提”法又截然不同。虽然都是“由里向外”生发,陆俨少的逆笔应该更侧重于拖笔皴擦,他突出的地方:一是“燕尾“状的线比较明显;二是线与皴擦中常见“蚕头”。这些特征在他的书法中表现更明显。以笔者看来,燕尾式的挑角及蚕头,如若在画面中大量反复使用,则画面会略显刻意和臃沓。
右侧“提”笔法,也是要按照山石的轮廓进行运笔。右侧“提”更接近于扫笔的方式,笔力的运用通常为“起笔轻,收笔重”,毛笔通常“由外向里”扫拉,收笔时,笔峰接触到山石轮廓线后再稍微回挑,也就是通过笔锋轻落,然后再借势提笔,这样收锋就会比较自然得力。如楼台亭阁折角的“顿勾回锋“,则是内拉顺笔的动作。所以,学好借力使力,也就实现了董其昌所说的“自倒自起,自收自束”。如此用笔,方能“人笔合一”很好地成就“借力”。
总之,“提”的笔法也是皴笔的一种形式,在实际创作中要注意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提”是用略微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擦染。“提”也是皴的一种变体,适于表现干枯、苍涩之物,如嶙石、老干、枯枝,同时还会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
“扫”之法
“扫”近似于刷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补充“提”法的不足。扫法是用散锋或扁锋蘸少许墨创作墨稿阶段,用枯笔在画面上扫刷,以形成飞白效果。画山水时,有时“提”和“扫”甚至“皴擦”是同时进行,这主要是用笔时正好将皴法画好,笔头稍干时将扫这一步骤完成。扫主要是增加山石的朦胧感,以达到画面更加切合实际甚至提升意境的表现方法。扫也是刘氏山水画中很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使画面明暗、主次分明,同时使山石的质感更加丰富。
山水画中,经常使用扫法的地方:如,山石、古树、流水瀑布和云雾等。以山石为例:使用扫法时,一般用墨要淡于勾皴时的用墨,即在勾勒完山石轮廓后,以干笔皴“提”出山石的明暗及结构,然后以枯笔淡墨扫刷山石的明暗和层次,使山石产生一定的飞白效果,加强视觉上的真实之感。扫的力度通常要抓住“提笔轻,落笔重”的特点。“扫”的方法可以与“提”法相互配合、补充。在使用扫笔时直笔、侧笔都可,用笔如拂尘,注意用力不可过猛,施力要均匀。也可用中锋直下铺毫,用力同样要匀。扫的方向也要顺山石结构展开,偶有变化。扫与提擦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提”后“扫”与“扫”后再“皴擦”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但要注意一点,扫笔不可盖住结构的皴擦和提笔。 综上所述,扫法可以让山石千变万化,也正是有了这种变化,才可以衬托出山水画中云雾、水流瀑布的千姿百态。
扫法也多用于瀑布的刻画中。瀑布是水由上而下的泻落,山林中的水倾泻而下后会集于山谷,或平稳或湍急的溪水。山石的变化无一雷同,才有了水流和瀑布的千姿百态,虽捉摸不定,探其规律还是有章可循。如,要画好瀑布,先得对山岭中受水浸泡的岩石有一定的了解。水的落差也是山石、崖壁的空间高低。山石的上下纵横影响并塑造了瀑布流水的方向和形态。水泄处,击石而起,然后继续下坠,石头的层叠结构产生了水流的层层叠叠现象,或者大家也可将这种形象理解为阶梯形。在表现这种瀑布时可使用干墨,以较为急促的颤笔扫提,可以产生水流的顿留之意;在处理大水倾泻而下的瀑布时,行笔则需要快速,需自上而下扫刷,在瀑布尾部轻拂而起,状如马尾,可展现出水流畅快无阻的感觉。画时可侧锋重墨落笔,在的行笔过程中要有按、提之势,使瀑布产生厚度,产生水花急速下落的运动感。很多没有经验的国画爱好者,在尝试画瀑布时经常遇到画一两股水流还可应付,但遇到有两叠甚至三叠以上的瀑布时,章法和效果就不理想了。其实,大家只需要注意,瀑布的起落要靠岩石的虚实安排来表现,创作前,头脑中要想着水流的形状,着笔时,功夫则放在山石中,然后一气呵成,以山石的顿挫气势衬出澎湃的激流,方能表达出万壑汹涌之势,达到白龙出水的效果。
画云时,基本思路为两种:一是扫云法,宜表现乌云密布的气氛,李可染常用此法。以淡墨轻扫,然后用略干的笔再皴扫,画出云的层次感,待干后用淡墨或颜色烘染,注意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的变化;二是挤压法或称留白法。在山川间的适当位置挤或留出空白作为云雾,再通过扫笔法略加烘染,表现出云的空间感。这种画法要注意留白的大小、姿态、前后照应等关系和整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