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六法论(三)

发布时间: 2023-07-21

“擦”之法

“擦”实际上是皴法的一种补充,但擦又不同于皴。皴的用笔方法是使用含墨干湿合宜的毛笔以侧锋、逆锋、正锋来勾画各种不同形态的线条结构和块面,要点是放在塑造结构上。擦则是通过枯干的毛笔在需要刻画的部位进行擦、扫来完成,主要来刻画质感。

在刘氏“山水画六法”中,擦和皴经常是混合运用。作画时可边皴边擦,皴到后来笔锋往往会散开,可以继续用,以破散、平秃之笔加强擦的应用,擦可以增强物体的质感,强化画面的苍润浑厚。在皴的基础上,为增强山石、古树、庭楼等的浑厚、苍润之感,一般采用散、松、破、秃之笔。

“擦”通常施以干墨,就是墨要够“干”,用笔蘸墨,水要少,然后将墨晾一晾,后在纸上擦出带飞白效果的墨色。这里要清楚的是:“擦”笔时笔尖稍侧,按笔速起,快速直行收笔,笔触犹如麦穗,内有飞白,皴擦在一笔变化中表现出来,与山石勾勒的线条一致;擦完以后,再用干笔淡墨侧锋补一下不太清楚或不到位的地方;“干”墨擦笔要轻触纸面,类似于“扫”,行笔时不可破坏物体的纹理线。 “擦”不用线而是用枯、破笔侧峰擦面,偶用中锋点扫。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毛笔施墨过程中,笔腹不要含水过多,笔尖蘸墨,下笔有力,要有浓淡干湿变化。如,画近景山石,多以较干的卧笔侧锋擦山石。擦可以表现出比皴更为细腻的纹理或质感层次,可以显出石质的融浑、苍莽。“擦的作用是补勾皴之不足,但一定要注意避免擦出板结;每一层山或石的外轮廓都要擦得实一些,而山道和云烟的留白,尽量使用“挤”的方法画出来。山石的擦法多用“中”和“侧”锋,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看看“元四家”黄公望的山水,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擦成。擦法所表现出的山石往往变化多端,这一点比较难掌握,须常加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行笔时,一定要重点突出,不可平均施力,力求层次变化,黑白变化,但同时也不能过度关注“擦”法而使主体物的重点刻画不够,使画面对比变平,显得得“灰”暗,这方面建议大家可以看看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他的山水画既有皴擦的细节刻画而又不失整体。刘氏山水在运用擦法时,非常注意整体感,但刻画的重点与郭熙相反,郭熙以中短皴把山石的轮廓和石体结构皴擦地较重,有很强的体积感;而刘氏山水则强化的是山体的整体运势,以长线(擦)来弱化局运的突兀,写意味更浓。

“擦”也可以用在画树的表现上。树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型:一为向上型,也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杨树、槐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型,称为“蟹爪”;三为平展型,为长枝,如松树、杉树等。画时,首先要注意树杈分枝的原则,即四面八方出枝,切忌如同排叉,缺乏错落的韵致。同时,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部分小枝可大胆舍去。画树时,通常树干部份用淡墨顺着轮廓线点扫,擦出树干纹理。树枝偶有藤蔓时,将笔毛调整成扁锋,从上向下轻扫,长短不等,数量适度,并施以点擦,画出树的苔藓,数量适度,不要太多。

擦法有时也可表现云或水的厚度:用笔锋沾极淡极少的墨,以侧锋按照云、水的动势走向顺势擦出轮廓,干后可用淡墨渲染以增加层次与变化。画云、水时需要注意虚实与节奏变化。

实际上,”擦“的方法有多种,一般分为湿擦和干擦两种:湿擦时在半干的纸上用干笔擦拭,干笔的墨痕在湿处能隐现出墨色或清水所留下的痕迹,这种效果可以表现出“浓破淡”的效果,展现笔墨意趣;干擦是在干纸上施擦,可得苍莽厚润的味道。刘氏“擦”法即采用后者。抱石以牛毛皴为基础,进而创造出抱石皴法,其方法营造出空灵甚佳的气韵,但厚重欠佳。刘氏山水“擦”法的原则是:以干笔少水且不见笔痕为妙。因为,“擦”时加水太多则近乎渲染画法,擦弱而见笔触则更像“皴”法,应做到“擦”不要破坏前面步骤勾皴应有的作用,这种“擦”法也是绘制巨幅大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