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六法论(四)

发布时间: 2023-07-27

“点”之法

点法也是中国画的基本笔法,是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手段。点在画面中,是对线和面的配合补充。密集的皴积点可以形成深浅不一的灰面,强化画面的质感效果;点也可以织成线,但又不是线。五代时期董源画中的点法就尤为精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土石或平沙浅渚,一层层苔点,使画面充满了浑厚华滋之气。他画树木各种叶子的点法,浓淡干湿、层次穿插都相当精巧。石涛又是另一位善用皴点的画家。与董源相反,石涛的点更随意,有的点如烟障,有的似揉搓,还有的则似乱点。在刘氏山水画中,点法的一个主要精神是:无论点如何变化节奏或组合形式,物象的表现仍然是首先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更高层面的精神外延,甚至意境表达。

点的种类很多,古人也总结出数十种点法,有中锋点、侧锋点、散笔点,干笔点等。毛笔也可以用新、旧、硬或软的进行施点,并可以点出长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横的、竖的、粗的、细的、毛的、光的以及浓淡干湿多种变化的点法来。清代费汉源曾这样描述用点:“若笔有脱节,点可以接也,皴有遗漏,点可以补也”,以体现山水画中,点起到的补充层次、结构,强调气息的重要性。

在刘氏点法论中,主要是根据画面的经营和山水的置陈布势而采用不同的形式施点。点,可起到提升画面生气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调整结构、强化虚实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充实画面,增强气韵苍茫的效用。“点”在表现树木、枝叶、远树干、岩石苔藓时,采用不同的点法。“点”常出现于山岭岩石的缝隙中,山坳、水畔的灌木丛中,以及中远景的植被中。对于中、近景山石上的点法,行笔前,笔毫蘸足墨,笔尖蘸浓墨,卧笔而点。行笔时,由外而内,快速点皴,墨色的过渡要自然、和谐。待墨色至七成干时,可以在石突外沿及山脊处进行复点,点法可以稍作灵活变动,使结构更加结实厚重。需要注意的是,山石苔藓的点染要格外留意山石分界的起伏处,用点处理好这些地方,这样可以清晰脉络转折;还有中远景山石、林木界限模糊的地方,通过“点”,可以分出这些物像之间的空间层次。山水画中,近景树木的点法为蘸取浓墨,用混点法点出树叶,然后施用淡墨,在第一组叶子边缘继续复加,叶片之间要有适当空隙。行笔时,可侧锋运笔,点出椭圆形的叶子。叶面要大小不同,不要均匀分布;也可中锋运笔,起笔留锋,点出叶片,同时注意叶子的布列要松动错落、疏朗得当。远树和杂草的点法用墨要清淡一些,用笔要轻松下落,可施墨点也可施色点。以上点法,用笔尽量要做到“逆入平出”,点的展现要求“藏锋”“逆入”。总之,点法的施用可在画面染色之前,也可在染色之后。需要知道的是:墨稿时施以点法,可展现水墨淋漓的“趣之呈露”;画面染色后用点,由于施点处已呈熟纸状,纸面吸墨能力减弱,会出现昂扬鲜明的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