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黄汝祥,南海人,致力于工笔山水、重彩大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及研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工笔山水、重彩大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及研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佛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海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南海画院副院长。幼年在梁锐志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从“四王”入手,对宋、元、明山水画进行了多年的研习。曾跟随区太杰老师学习中国画,2008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生班,师从张彦教授。2012年进修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现代工笔画院,师从王天胜教授。后来得到王冠军、祁恩进、苏百钧、桑建国、林容生等教授的指导。
黄汝祥的作品,笔墨正道,承古出新。构思独到,沉雄高贵,境界澄明,并富有极强的时代气色及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当代中国画界冉冉升起的耀眼之星。黄汝祥自幼在梁锐志先生的教导下,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老先生虽然不是很出名的名家,却对传统山水画技法要求非常高,他要求我每一个小石头,每一棵树,每一个山头,从笔墨,形态,结构,皴法都要掌握好。因此,学习的过程很漫长。此应该是传统的师徒教学吧。”黄汝祥说,他临摹古画从“四王”入手,对宋、元、明山水画研习多年。
生活在当代的人们,都能感受到,生活是动态的、起伏的,甚至是五光十色与色彩斑爛的;作为画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自然就会发现,相对于生活本身,作品却是静态的、沉淀的、含蓄的,有时甚至是不露声色的。这种动静两者之间的错位与反差,乃至距离与间隔,产生的便是表现与抒情、叙事与再现;就中国画而言,那就是工笔与写意,具象与抽象。正因为如此,才呈现出生命的千姿百态和波澜起伏,并最终成为一个画家的志趣、责任和使命。
黄汝祥先生就是在当代生活中涌现的一位有担当、有勇气、有激情的画家。他的作品表明,他的理想追求与艺术目标,就是要营造境界的澄明,去发现生活表象背后的世界本质,以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表现我们的时代与生活,并用时代的光环去照亮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
黄汝祥善于在现实生活与感性生动的形式之间,寻找自己的艺术出发点和题材,让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动、情怀,以及情怀支配下的诗意潜能和判断世界的能力得到焕发。显然,在他的作品中,更看重精神操守和灵魂气质的张扬。在工写兼备的作品文本中,黄汝祥营造了高山流水和苍茫浑然的崇山峻岭,营造了气势连绵、高接云天“高山仰止”之雄伟气魄,山川、河流、云烟,及其相关的青绿色彩,勾线与意象选择等,都是大自然进入他视野后的疏理与加工。而如何选择和处理好自我与大自然的和谐或不协调的人与自然关系,呈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存在的、不存在的,用以确证生活与内心之间的距离和反差,并运用这些距离和反差入画,形成节奏、韵律和力度,以此用以增添与拓展了作品的美感和魅力。
对于重彩青绿山水,很多人以为就是画了水墨山水之后,再填颜色。黄汝祥说,经过自己多来年的探索,他发现,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从画理上讲,我所研究的重彩大青绿山水属于工笔,工笔的要求,就要做到从造型、笔墨、线条、色彩的配搭到对比都要精到极致,因此在上色的过程中,程序、技巧,冷暖的配搭,色彩关系,以及画面的整体处理,都极其重要。”黄汝祥说,重彩大青绿山水画面要有厚重的感,但这种厚重感并不是简单的用一块很厚的颜色压下去,而是用很薄的颜色一遍一遍叠上去,而因为叠的遍数多,所以让人感觉到很厚,业内有句话叫做“薄施觉厚”。与此同时,和水墨山水用皴擦、晕染等表现物象的质感不同,画重彩大青绿山水时,要将水墨的皴擦、晕染等减少,达到以线条为主的最简单的状态。“用线条的书写功力,轻重缓急,浓淡干湿来表现山石树木的形态、结构和质感,这是不容易的。”黄汝祥说。因此,它与一挥而就的文人画相比,重彩大青绿山水的创作程序非常繁复,进展缓慢,为了让画作更加精益求精,画家往往是“没完没了地折腾,反反复复地调整,加一点,再加一点,以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黄汝祥解决的是艺术的难题,带有普遍性,也是艺术创作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更是衡量画家创作自由度宽广与否的关键。显然,画家有感于现实生活,对现实、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和美好善良的期许。画家又把自身根植在现实生活奔腾潮流之中,以检验自我的品质人格及其心灵的纯正程度。就是说,黄汝祥用作品表明,艺术家的内心一定要澄明、高远和辽阔。
黄汝祥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惟有自身心灵的澄明清澈,而由此生发出的现实生活,对大自然的精神以及各种意象细节的重视,便是每一次艺术表现的基础。细读黄汝祥先生的作品,如《中华脊梁》、《凌虚金晖梦》、《福音》、《太行风骨》、《昂首天外》、《盛世之歌》等,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整体形态和质地的不同凡响就在于他对这个时代生活细部的深入挖掘和发现,在于他艺术感受力的敏锐和表现力的强健。
在这些创作中,黄汝祥偏爱“高远”、“深远”的处理手法。对他而言,这是最理想和最恰当的艺术处理手法;“高远”、“深远”这两种山水画的非焦点性时空运用既能展示画家自我内心的向往和境界追求,又是画家对自我艺术经验的提炼,更是对画家掌控时空智慧的检验。这是因为,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中,很少有人能够以艺术的角度去触及时代的中枢神经,感受巨变时代的风范和气度、尊严和自信;并在创作中调控好雄浑大气与假大空的真伪,苦心孤诣的发掘出生活的独特性、奇异性、真实性,从而在作品中流露出真诚、从容的表现,而不是以剑拔弩张和飞扬跋扈的方式去切近这个时代最具特性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