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品评>> 详细内容

何海霞大师(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8-06-13

 
    去年我陪山东省文化厅宋英厅长、艺术学院于希宁院长去西安陕西画院考察学习,有个去拜访何海霞老师的安排,不巧他已回北京了。今年深秋我受何海霞老师的忘年交陈永健先生之邀,陪同他去北京征集字画,同时我还想要专访一下何海霞老师。这次如愿的见到了何老师。
    何海霞老师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大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在画界有“奇才”之称的美誉,我很喜欢他的画,他的画思路宽,风貌多变,新颖、大气又不失传统。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西北的犷悍又有江南潇洒典雅秀美。他长期扎根于古老文明和壮阔的秦川之地,用他传统的真知灼见,使他知所取舍,并融西洋画于一体,开创了他自己的画风。他画巨幅大画长卷游刃有余,画寸尺小品得千里之势,作泼墨写意气势磅礴,绘工笔重彩金碧辉煌。何老师笔下的山水深沉感人,体现出民族的、乡土的、时代的精神;他与赵望云、石鲁、方济众、康师尧等老一辈艺术家创立了“长安画派”,并成为这个时代的开宗创派的山水画大师。
    初见何海霞老师他笑容可掬,慈祥可亲,平易近人,看出来他性格外向,耿直爽朗,当知我的身份后又是与他的至交专程来访时,他高兴的向我们介绍起他的作品和近期新作,并拿出刚刚出版不久的画集赠送给我。随后就认真地看起了我的作品,尤其那张长卷《贺兰山颂》,他看的那样认真那样细致,有时还拿起放大镜在画面上流动着看,边看边讲,有时直言不讳,有时赞口不绝,有时谆谆告诫,有时也谈他的创作技巧与方法,谈他的创作经验和故事,声情并茂,侃侃而谈,讲到创作的重点时他还刻意地提醒我注意,三个小时的会见他精辟透彻的分析与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出大师的谦虚、和蔼、大度。这次访谈使我受益匪浅,真是胜读十年书啊!下面是我与何老的对话内容摘录。
    刘玉璞:何老,我是山东省美术馆的画家,这次赴京来访,一是我带来几张作品请您老看看,听一下您老的意见,二是请您老给我指个方向,当前画坛上对中国画,众说纷纭的现象我很迷惘,不知向何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的创作怎样与时代结合,怎样去表现中国画的现代性?
    何海霞:目前在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不少中、青年画家,他们画的很好,作品也非常优秀,我这个人就愿和你们年青人打交道,在你们身上感觉出时代气息与朝气,你们的思维超前,接受新事物快,有闯劲,有探索精神。我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画坛上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昌盛的可喜景象,为使中国画更上一层楼,我这个古稀之年的老者愿做一块垫脚石。为美术事业做点贡献。
    看一看现在中国画作品内容都差不多,形式风格上也雷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这几年改革开放美术舞台上确实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也出现了一些“鬼”、“怪”、“丑”的作品,学习西方抽象派胡乱造画,画的山不像山,水不像水的黑糊一片,分不出档。我不反对艺术的多元化,但那些作品我看不惯,看了让人倒胃口,中国画它是有着古老传统的艺术,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是人们想象自然美的一种思维反映。总是把美留给人们的,既是美术作品就应该有它的美感,让人们去享受这种美的东西,就应有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感召力。我一直提倡坚持这个理念,山水画要在生活中挖掘创作元素,反映生活、自然美,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乱造画。中国文人画它的创作是作者主观意象的,但看起来有思想,耐人寻味。我不反对吸收外来的东西,如果全面的接受吸收,把中国画改的不成样子这是错误的。
    我经常深入到自然当中去,在自然中去找美感,自然环境中美是客观美,如果不能从生活中抽出足以动人的形象,就不能构成艺术上的完美意境。我们采风写生,不一定非要到人们常赞美的风景区去画,祖国山河处处都是美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扑捉到美,提炼出美,我很赞同你画的贺兰山,我也去过银川,到过贺兰山,那儿的山很险峻,路也很难走,景色不象南方山那样秀美,所以很少被人注意,也很少画家去画它。做为一个有远见、有着浓厚功底的画家,就是要到那些别人不想画,没有画过的地方,这样不但你画出来的东西新,还有特点,人家看了肯定会赞美的。我画华山时就是要画出于别人不一样,我要画我自己的华山,我找不被别人注意点去画,根据自己的内心思维取其精神,并不是画它从哪儿上山,从哪儿拐弯,哪棵树好,哪条瀑布好,去图解自然,而是通过我目识心记,抛弃速写本,摆脱自然的束缚,造景于自然,达到一种妙悟神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云:“得山之形,未必得山之胜。”关键在于要抓住山的特点与山的灵魂,灵魂是什么?就是山水画中的气韵、神韵,只有抓住了灵魂,画面才会活起来、动起来。在处理华山的构图时,我常常把山头搁到上头去,有时把山放在底下来,这就可以使描绘同一地方时能产生很多的构图和不同的意境。我对于华山的观察是很细心入微的,比如日出的华山、月下的华山,春、夏、秋、冬的华山,雨后的华山,白雪铺盖着的华山,同一座华山因自然变化不同而不同,你就应把这些变化赋予它种种形象,这样意趣就多了,就不至于千篇一律了。画才有了生命。
    笔墨要当随时代。我认为对于外来的东西不能完全的排斥、闭关自守,我们要吸取它的长处,融合到我们的绘画中去。我本人就是一个老传统的叛徒,西画中的油画、水彩、水粉技法我都吸收融入到我的绘画中,作品没有借鉴没有吸收就没有提高,艺术是发展的,所以笔墨要当随时代,时代需要新东西,笔墨要为时代的需要服务,只有正确的理解时代的需要,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的东西,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才是正确的道路,才能随时代发展。
    作画时要多考虑到把画画的空灵些,不要画的太实,你的画有些紧,画的太实,把艺术语言说尽了不好,显刻板,没灵动感,也不能使人产生联想。一张没有远、深、高、具体形象的作品怎么能打动人呢?画千笔万笔不算多,两笔三笔不算少,画面要有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幽远,唐代诗人王维有句诗对我的启发很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条直线,一条横线,没有太多的东西,但这句诗,给人以一高一远,多么广阔啊!
    目前国画创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山水画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景色上的摹拟,形式上差不多,因袭最省事,南方北方都用同一种手法表现,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对事物观察不够入微,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二是不耐看,有的画第一眼很好,第二眼差点,再看就淡了,为什么呢?就是画家多注意山头结构的气势,但不注意细节,一个好的艺术品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景物的具体形象,画不在大小,在于它的意境,有了意境,小画也是大画,意境就是你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包括艺术手法和技巧。三是缺少“气”,一张画如果没有节奏、韵律,就谈不上是一张好画,“气”是贯穿、支配整个画面的,没有气的连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古人云:“人贵清明,画贵模糊。”意思是说人在作画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笔的运转,墨的浓淡,用巧妙的手法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气下去,最后把它联系起来。画的模糊是指融合、浑厚、浑然一体的总体效果。“气”就是得物象之神韵,没有它,画就没有了灵魂。
    看了你的作品感觉很好,爱不释手,你的山水画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大手笔,舒服,很美也耐看,很完整,有传统又有了创新。你这幅长卷《贺兰山颂》画的有气势,画中有构图,有笔墨,山势也有变化,长卷是不好画的,你画到这个程度非常不易,画的非常好,值得推崇和学习的。还有点建议,以后多研究一下怎样利用毛笔本身变化的特点,达到墨色的变化效果,用笔多种方法,变化无穷,要善用笔。除此之外,用水也很重要,水是最难用的,一支毛笔中所含有的水墨大小决定着墨色的粗、细、浓、淡、干、湿的变化,你这一笔下去在宣纸上出什么效果应该在你的掌控中,这种技巧只有多练笔,多实践才能悟得到。
    总之,作品水平高低,思想和境界都在画面上能看到,所以我们要常回忆形象给自己的感受,用情感理智的交织去创作一定会画出佳作来。
 
 
 
 
 
 
 
1988年10月与明友陈永健在何老家访谈录